砀山梨小说 > 都市言情 > 香港1968

008 帝女花

推荐阅读: 无限制穿越季长歌行-夏达小说万界之活久见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五味小娘子我的宠物超勇的误嫁豪门,闪婚老公不见面开局一个奥尼尔许你一场倾城恋燃烧吧球魂桃运小村医重生都市仙尊妖孽狂医林雷谢雨荨帝王燕:王妃有药大秦从认贼作父开始原来婚浅情深我的手机连三界离柯南远一点拜托了吸血鬼小姐都市巅峰医圣爆笑小人参:扑倒师尊么么哒王者荣耀之青莲剑仙萧破天楚雨馨人在不列颠,宝具神之键美女总裁的透视狂兵试婚100天:夜少,轻轻宠神秘复苏之遗忘世间掌上仙庭张晨大明寿宁侯九州幕府锋狼回归网游三国之王者天下田园小娇妻武道从美食开始无限刷钱系统超维杀诸天帝国开发指南甜宠72变:竹马,速速接招篮坛紫锋大秦开局就摊牌怎么着想打爷的主意师父,徒儿造反了三国之暴君颜良尖端科技产品制造商神界典狱长我普攻破甲虚弱带点燃这个道士不捉鬼极品女婿范建明柯南之富豪刑事这个大明不一般限时心动陈宇宋妍世不言仙英雄联盟之无敌召唤末世进化车重回六零年:娇妻的奋斗生涯道圣江舟魅力兑换系统时空收割者地主家的美娇娘进击的后浪龙隐宁欣被迫成为剑修之后变身绝色少女我的23岁美女总裁我有了个女儿废婿超逆袭洽洽相反地球主神谁又在召唤我沈浪徐芊芊斗罗之凤凰火神EXO之琉璃梦特种神医慕容家那个小丫头聊斋求仙从当爷爷开始入仕女配小叶修仙记全球抢杀之我能读取BOSS技能朱元璋都市超级战医快穿肉文女配做了多年诗仙,你却说我文武双废?辽东钉子户国服第一男装大佬宫以沫科技:量子霸权仙途枭雄天神殿影视世界之我不会武功甜蜜丫头:恶魔校草的天使我的数码宝贝皇后太荒吞天诀反套路救世指南原神,没人比我更懂后宫别碰我的舰娘从芝诺龟开始错撩鬼君缠绵绕指柔绝世赘婿英雄无敌之穷途末路流浪图书重生之我真不是股神重生都市之逆天魔帝锦衣玉令绿茵神锋洪荒五行真人斗罗之魂力每年升两级忧人江湖忍界之老哲学家明朝狠人狼殿下(王大陆、李沁主演)孤身前往民政局皇夫同堂:妖孽师兄娶进门我在大俞做王爷染指邪王:腹黑狂妃太会撩
霍耀文从《东方报业》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四点多钟了,那毒辣的太阳已经渐渐散去,夕阳西下,正是黄昏当头。
  1968年的香港,还远远没有后世那么的繁华,整洁,高楼林立。反而满大街的都是脏乱差,特别是街道两侧的马路牙边全都是烟头、杂物、碎叶。
  不过如果抛弃这些不去看的话,此时的香港街头倒是另有一番韵味,那繁体字撰写的广告牌密密麻麻的在店铺的上面悬挂着,路上行人匆匆而过,几个小孩子蹲在街边看着手上的公仔书,颇有一种来到了80年代香港电影里的感觉。
  一边走,霍耀文一边想着为《东方报业》撰稿的事情。
  当下《东方报业》还只是初创,影响力肯定是不及《明报》《大公报》等成名已久的报纸的,可是霍耀文了解未来《东方报业》不仅销量上超过了《明报》和《大公报》,更是成为第一个连续29年全港销量第一的报纸。
  这些是《东方报业》后来的成就,霍耀文虽然知道,但也不会把目光放的那么长远,他现在投稿到马如龙哪里,看重的不是《东方报业》的未来,而是看重当下对方缺少能够提高报纸销量的东西,通俗点讲,霍耀文就是考虑稿费问题。
  现在香港的报纸行业,除非是只刊登一些新闻、马经、狗经这类专精报纸外,基本上多多少少都会邀请一些文人名家为报社撰稿,从小说到散文,题材不限。
  只要小说或者文章的内容,能够吸引到读者,吸引到普通民众购买报纸,那就行了。
  不过这也不是完全绝对的事情,报纸不是书籍,它的作用更多的是为人们提供时事资讯,新闻要点。
  为什么《明报》成立不到9年的时间,就能够超越《大公报》《香港文汇报》这些成立二十多年的报纸,成为长期霸占全港报业销量的前三名?
  除了副刊的名家专栏以外,更多的是《明报》自身的定位问题。
  1959年,金镛跟好友沈宝新合作,共同出资成立了《明报》。创刊初期,沈宝新管营业,金镛则是负责总编事务,那时候每日出版一张对开报,也就是对折一次的报纸,共四面。
  刚开始的时候,得利于金镛先生个人武侠大家的名气,以及其撰写的武侠小说,倒也是每日能够卖出一两千份,勉强维持报社的收支均衡。
  但随着撰写到《神雕侠侣》中小龙女那一段的时候,可谓是在读者群中炸开了锅,一下子报纸销量从一两千份跌到了几百份,到最后更是落得无人订购的地步。
  那一年《明报》严重亏损!
  换到现在来讲,就是作者在往书里面投毒!
  还是剧毒!
  立刻身亡的哪种毒!
  直到后来这部分情节过去,随着《神雕侠侣》的高潮部分出现,才总算是略微缓解了这个毒点,加上沈宝新的经营手法,《明报》的广告业务稳步上升,这才扭亏转盈。
  也正是因为这次的事件让金镛看到了报纸不能完全靠文章来吸引人,所以转变了《明报》的定位和方向,不在单纯的依靠名家撰写的文章小说来吸引读者,而是走向了“言论独立”“不偏不倚”的精英报章。
  所以在1962年“难民潮”,内地大批人员偷渡香港,被香港皇家警方堵截于上水梧桐山时,《明报》不顾这种敏感话题,率先在报纸上大声疾呼,赢得了当时大部分读书人、知识分子的支持。